Category - 机器人
  • 来源:亿邦动力网 来自:界面 作者:江帆JF 微观世界即将成为机器人的新舞台。 虽然目前人类针对纳米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显示出这种精密技术的巨大潜力。当地时间9月14日,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刊文,展示了一款由DNA组成,可在纳米级环境中完成工作的机器人。 DNA是一种长链聚合物,组成单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结构上由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而形成了双螺旋结构。 据《科学》杂志,该团队开发出了一款可在人类肉眼无法触及的微观世界中完成识别、机械运输、智能化分拣等一系列复杂工作的分子机器人。这种由单链DNA构成的“机器人”可以自主地在纳米级环境中“行走”,拾取某些分子并将其在指定位置放下。 “就好像把电子机械机器人送到火星这种遥不可及的地方,我们希望可以将分子机器人送至人类不能去的微观世界中,比如血液。”加州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钱璐璐说,“我们的目标是设计和构建一个可以执行复杂纳米力学任务的分子机器人”。 该团队由该校的前研究生Anupama Thubagere和华裔科学家钱璐璐领导。研究人员构建了组装DNA机器人的三个基本构建模块:一条拥有两只“脚”的“腿”,用来“行走”、一条带有一只“手”的“胳膊”,用于提取货物,第三个被添加的部分可以识别特定的下落点并向手指发出讯号。这些部分是由单链DNA内的几个核苷酸构建而成。 理论上说,这种模块化的构建方式可以使机器人组合成许多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任务的需求。例如,可以使用具有若干只手和胳膊的DNA机器人同时携带多个分子。 在测试中,研究者们创建了一块长宽各58纳米,表面布满了若干条单链DNA的测试场,由于机器人的“脚”也是单链DNA,因此“脚”在与表面接触时就可以互相绑定,同时,另一只“脚”会自由移动,直到它找到另一根单琏DNA,以此完成“行走”。 在测试场表面,研究人员使用微观处理器选择了六个黄色和粉色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分子,作为机器人的“货物”,并将它们沉积在特定的目标滴点处。实验结果显示,机器人在24个小时内成功将六个分散各地的“货物”送到正确的下货点。经过多次重复测试后,DNA机器人递送货物的成功率达到了80%。 “我们不会为任何特定的应用开发DNA机器人,实验室将侧重于研究能够开发通用DNA机器人的工程原理,”钱璐璐说,“但我希望其他研究人员可以将这些原理用于激动人心的应用,例如使用DNA机器人从其组成部分合成治疗性的化学物质,并在只有给出特定信号时才于血液或细胞中传递药物,或者用于分类垃圾中的分子成分以进行回收利用。

    2022年8月14日
    265 Views
  • 来源: 网易智能  图示:AMP Robotics公司定制的机器每分钟可以分拣80件物品,速度大约是普通人的两倍 【网易智能讯 7月12日消息】对塑料、玻璃和纸张等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分类是一项人们不介意交给人工智能的工作。而一些废弃物处理公司已经开始部署并利用人工智能训练的机器,从而对废弃物进行快速准确分类。 这些不知疲倦的高效设备所从事的工作枯燥、肮脏,已经在不少仓储和其他行业企业确立了主力地位。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的Single Stream Recyclers LLC公司每天处理多达350吨的可回收废弃物。该公司上周表示,计划在现有6台机器人的基础上再增加8台AMP Robotics公司生产的机器人。有了这些机器的帮助,其回收操作将能够实现大部分自动化。 企业共同所有人约翰·汉森(John Hansen)表示,这种由科罗拉多州路易斯维尔市AMP Robotics公司定制的机器每分钟可以分拣80件物品,大约是普通人分拣速度的两倍。自动化设备解决了回收中心长期存在的人员短缺问题。招聘废弃物分拣员需要Single Stream Recyclers公司从人力资源代理公司指派一名全职员工来发布招聘广告,还需要该公司向所招聘的分拣员支付10美元至12美元的时薪。 “平台可以完成95%废弃物的分拣工作。”汉森说。他说,AMP Robotics机器人的“速度是普通机器人的两倍,而且不会出错。” 密歇根州安娜堡资源回收系统公司(Resource recycling Systems Inc.)高级顾问凯里·桑德福德(Kerry Sandford)说,美国和加拿大只有不到5%的居民垃圾回收中心使用机器人分拣机。 AMP Robotics开发机器学习软件,并将其添加到来自第三方供应商的现成机器人中。这些定制化机器人有一个抓握手臂、视觉传感器和保护附近员工的安全笼。机器人内置的算法通过海量的图像进行训练,包括水瓶、啤酒罐、牛奶罐、食品包装盒等各种各样的可回收废弃物。而图像数据库包含了这些回收物完好无损、有凹痕以及被压碎等各种状态。传感器利用计算机视觉扫描快速移动的物体,通过颜色、质地、形状、大小和材料来区分物体。机器人的附件利用吸盘从传送带上抓取物品,并将其扔进相对应的垃圾回收箱。 AMP Robotics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马塔尼亚·霍洛维茨(Matanya Horowitz)说:“只要人能识别的东西,我们的系统都能识别。”“所有的系统都可以集体学习。所有的机器人都在向全国不同的机器人学习。” AMP Robotics在美国部署了24套类似系统。预计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字将翻一番。 今年4月,南卡罗来纳州伯克利县(Berkeley County)开设了一家回收设施,配置了9台来自人工智能开发商Bulk Handling Systems的回收机器人。Bulk Handling Systems也使用现成的机器人来执行其专有的人工智能算法。 Bulk Handling Systems位于俄勒冈州尤金市,伯克利县是这家技术开发公司最大的单一部署地。市场营销总监Peter Raschio说,该公司总共在10个国家部署了84台机器人,分拣塑料、金属、纸张和其他可回收废弃物。 该公司所开发回收系统的成本约为每台20万美元。AMP拒绝透露价格。 汉森说,Single Stream Recyclers公司可能需要18个月到4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投在AMP机器人上的成本,具体时间取决于产量、市场价格和其他因素。 机器人开发人员还一直在竞相研发下一代回收技术:在拥挤的传送带上对纸张和其他二维物体进行分拣。 今年4月,Bulk Handling Systems部署了升级版的分拣纸张机器人,提高了识别重叠纸张、部分可见纸张和塑料的能力。AMP Robotics今年5月也对机器人产品进行了升级:这种由人工智能“大脑”引导的双功能机器人能够探测更多区域,可以识别快速移动传带上重叠的纸张。(辰辰)

    2022年8月14日
    277 Views
  • 来源:第一健康  曾经号称‘制造工厂’的富士康,拥有着数以万计的员工,从事着简单的组装工作,现在也出了一个大新闻。 很多人都调侃富士康的员工会越来越多,因为制造业的发展,组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结果,这几年,先是京东闹出了裁员风波。紧接着阿里也不落后,提出了996命题。连银行也开始改革,智能化需要的柜台人员越来越少,裁员是一波接着一波,打得人们措手不及。 现在,连富士康的老总郭台铭也不甘落后,站出来说道:5年内,裁掉80%的员工,机器人可以干。 瞬间,连制造业,也要进入裁员的新浪潮了。 而正如郭所说,机器人可以干他们需要的事,其他的行业,也是这样的。 世界变化太快,曾经的火车票,现在都走向了无纸化。ETC代替了人工收费,在商场里,都有了自动清扫机。 而面对越来越快的人工智能化,我们究竟还能做什么? 第一,可以看出机器能代替的就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这就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实,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会发现。机器人的发明,只是为了解决平日里繁杂又不得不做的工作。 包括取票机,ETM机,或是机器人手臂。他们从事的简单工作,只是提高了精准度和劳动效率。而那些往往需要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序的工作,依旧需要人们自己来做。 就拿最简单也最常见的行业来说,厨师的工作,虽然已经可以由生产线进行流水线的生产。 但即使有食物加工厂,它也依旧取代不了米其林的地位。 这些简单的工作被机器人替代,在未来,也依旧是这种趋势。 第二,如果现在我们从事的就是这类简单的工作,就得小心注意了,要开始有目标有选择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了 富士康要裁员,伤害最大的,无非是富士康里千千万万的劳动人员。 可这也反面的给其中工作的人员一个警示。简单的工作,虽然容易,却更容易被替代。从事这些工作,就要有被淘汰的准备心理。 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当煤炭取代了简单木材的需求,流水线的工人取代了手工的工人地位时,这些靠手工的人员,就不得不做出改变。 我们要居安思危,也要防范未然。在做简单的事情时,也要告诉自己。提升自我,拥有超越现在的觉悟和学习动力,才不会惨遭淘汰。 第三,要终身学习 身边有一句话——只有傻子才不学习。 这句话是话糙理不糙。当今这个时代,智能化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快。 学习的人,依旧在紧跟着社会的脚步,只有不学习的人,才会被时代遗弃。 虽然社会现在总是在闹,学习无用论。但我们会发现,一个坐满了各个集团公司的管理人员,全是来自各大名校的高材生。 一旦我们放弃学习,迟早有一天,机器人的作用,都会大于我们。

    2022年8月14日
    225 Views
  •   原标题:机器人战“疫”:出货量翻了七八倍、临时改产口罩、“无人”成刚需     在疫情中临危受命的机器人行业,究竟有没有未来?疫情停止后,大众对于技术的思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次疫情又将怎样深远地影响着这个行业?   文/张雪 韩敬娴   编辑/张丽娟   来源:CV智识(ID:CVAI2019)   在2020年开年之初的这一场无硝烟战争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高不可及的前沿理论,不再是冷冰冰的代码集成,而是在大众身边成为了疫情阻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它们是在农村空中喊话的“硬核”无人机,是社区里协助警务巡逻的机器人,是出现在医院和公共场所里的消毒能手,也是酒店、隔离区中穿梭不止的送餐者……   不可否认,这一次的疫情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机器人产业所爆发的潜能,同时可以看到,这些机器人的加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代替,而是将人们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剥离而出,降低人类在疫情中的危险系数。   那么在疫情中临危受命的机器人行业,究竟有没有未来?疫情停止后,大众对于技术的思考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次疫情又将怎样深远地影响着这个行业?   配送、送药、巡逻、消毒……“无人”成刚需   25号夜里11点半,擎朗智能CEO李通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说那边紧缺配送机械”。   1月24日晚,TR188次航班从新加坡到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因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客人116名,其中219名其他乘客在杭州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   隔离区域分布在八个楼层,正处春节假期期间,工作人员本来就少,如何能够保证送饭的效率又能预防在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呢?   “我们凌晨1点半开始布置,第二天下午5点之前所有人都已经到位了。”   人到齐了,只是设备方面,以当时擎朗科技的仓储物流,很难保证在十几个小时之内从仓库直接发过去,“我们联系了当地的客户,客户也非常主动,用车从每个门店里拖过去。” 擎朗送餐机器人   早在疫情之前,无人配送已经开始落地,只是在价格和技术都没有足够成熟的状况下,机器人对于客户来说更多属于“保健品”,但这次疫情的发生,机器人取代人就成了“刚需”,成了“救命药”。   不只是隔离区域、医院,“这次疫情之后,有很多物业、地产、街道、机场都在联系我们”,YOGO机器人感觉到了其它行业对无人配送的需求。   “目前上海的一些街道和应急防疫处在跟我们接洽,他们希望更多的写字楼,实现无人化配送。春节之后,我们会再开通一些无人配送站点。”   病毒肆虐之下,安全成了更大生产力。   无人配送只是这次疫情中“无人化”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消毒机器人、送药机器人、远程问诊机器人、巡逻机器人,也都站到了疫情前线。   “我们的出货量翻了七八倍,客户在春节前就已经和我们讨论备货、订单的问题。”灵至科技总经理张克军对CV智识表示。   同样做清洁消毒一体机器人的高仙机器人也感觉到了需求的变化,“现在医院更加主动了,反过来找我们了解和采购,另外有些地方政府开始对医院有要求,让他们去用自动化设备做事情。”   2019年年初,高仙机器人就开始在医院推广消毒机器人,但“一年半到两年”的回本周期,使得当时医院“急迫性没有那么强。”   在高仙机器人合伙人兼CTO秦宝星看来,回本周期降到12-18个月,院方的接受程度会大大提高。   就在产品内部逐渐降本的过程中,疫情则从外部推动了医院对消毒机器人的需求。   “尽管专家预测这次疫情会影响的时间会在3-6个月,但对人的认知和习惯教育的影响会持续1-2年。”YOGO对CV智识表示。   一般情况下,机器人销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直销,也就是卖机器;另外一种则是租赁形式,以无人配送机器人为例,“一个餐厅租赁成本是3000元/月,再加上保险、培训费等,一个月人员的综合成本在七八千左右。”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不少厂商对于疫区医院的部署都是捐赠使用权的方式。   “说实话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所有东西都捐赠的话,我们的压力的确比较大,并且也来不及走采购招标流程,所以我们更多采用的是免租金形式。”李通介绍。   疫情对于推动用户对于机器人的认知的确是一个机会点,但从长远看,任何产品的发展都需要“真”价值。在与行业内人士的交流过程中,大家也并不避讳现阶段使用过程中机器人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移动的跨障碍性。原有的设想都是在实验室或者疾控中心这些环境非常理想的状况下,效果的确很不错。但在现在医院的地面情况下,并不是很理想。”“医院里会有很多异性的物体,人流非常拥挤,机器人在拥挤的、变化的、不规则环境中感知能力和适应性还是要提高的。”   “原有的设计中,关于机器人和人的交互或者对于特殊物品的防护,其实很多都没有考虑,这就使得大家对于机器人产生了很大的期待,但事实是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张克军表示。   机器人本身的产品设计之外,由于机器的部署实施需要人员到现场支持,在一些病情严重的地区,工作人员的安全受到了威胁,面临隔离的情况。秦宝星表示,下一阶段会进一步加强研发“无人远程部署,让工程师在部署阶段也不用暴露在风险之下。”   冲到生产一线,工业机器人解决“口罩难求”问题   商用机器人在这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的确不容小视,但在防治疫情的后方,工业机器人也在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疫情刚刚爆发那段时间,我们看到大家买口罩的价格越来越贵,并且是越来越买不到,我看到我的几个同学群里面都说,口罩都是从国外过来,但是一到海关又很麻烦,所以我们当时就觉得口罩短缺会成为一个常态,便决定要做口罩自动化生产线这个事情。” 拓野机器人副总经理杨安明告诉CV智识。   随着“口罩难求”的发展态势越来越严重,一向“不爱管闲事”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却反常地率先行动了起来。    一个事实是,用工业机器人去做工厂的自动化集成及改造是拓野机器人的强项,但对于口罩自动化生产线,拓野机器人完全是个门外汉。    “我们以前做的是手机的玻璃的生产线,屏幕的生产线,甚至汽车零件里面的这种生产线。但做口罩以前是没有接触过的,因为我们觉得口罩太轻工业了,而且是一个红海市场,大家竞争都很激烈,所以没有必要去在这个领域里面去做一些研发。”杨安明谈到。   隔行如隔山,对于拓野来讲,攻克口罩自动化生产线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比如要了解口罩里面的结构,并且所有辅料都要找得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拓野机器人内部分成了两个组,第一技术组就解决设计的问题,公司大概召集了十个工程师进行生产线研发和设计,第二就是专门成立了一个辅料采购组,就口罩生产的所有材料进行采购,基本上是在全国到处找到资源,找物料供应商。    比预想中完成得更快,从大年初六开始成立应急小组开始,仅仅两天时间,拓野机器人的工程师就完成了生产线的设计图纸,并紧锣密鼓地进行生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在几个通宵后,拓野机器人自主设计的第一条口罩生产线便投入了使用。    杨安明透露,目前公司的口罩生产线已经步入了正轨,同时,公司也响应了深圳市中小企业局的号召,积极地投入了转产口罩的大军,以解决当下政府和百姓的紧迫需求,现在一条自动化口罩生产线大概能够替代20个工作人员。   此外,他们设计的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也将通过政府渠道输出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企业。    最新数据显示,从正月初六开始筹划设计到2月4日,拓野机器人的生产线已经生产了四五万只医用一次性口罩,并在2月4日晚上捐赠给了龙岗区政府。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长期的捐赠也会承担着不小的成本压力,谈及这个问题,杨安明称,现在深圳市政府已经有了一些相关政策。    据CV智识了解,除了拓野机器人外,银河科技、翼菲自动化等企业也在积极地做口罩自动化设备的研发。    翼菲自动化总经理张赛告诉CV智识,“很巧的是,我们在年前正好接了韩国口罩厂的自动化包装的订单,并且在年前完成了交付,所以在口罩生产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有经验的。”  翼菲口罩生产线   不同于拓野机器人目前只生产一次性医用口罩,在N95口罩方面,翼菲自动化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口罩自动化生产线不光会种类不同而有差异,一个一包和多个一包对生产线的要求也不一样。    张赛还表示,“目前的口罩生产主要是通过专用的口罩生产机来进行的,不同的口罩类型使用不同的设备。而在口罩生产出来之后的包装环节,往往是人工来进行的。”    在这次疫情之中,很多口罩生产厂的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按时到岗,其实是制约口罩厂产能的重要因素。工业机器人在后道包装领域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果大批量使用的话,应该可以保障口罩厂的产能,现在很多口罩厂也在寻求进行后道包装端的自动化改造。    据他观察,工业机器人一直在关系到疫情的生产企业中发挥着作用,保障产能,减少人工。    “在防治疫情的前线,翼菲自动化也希望能够出一份力”,张赛称,“在本周初,我们已经对外公布,将在疫情期间免费给口罩生产商提供自动化包装设备。”    自从这个消息公布以后,翼菲自动化接到了很多口罩生产企业的咨询与需求。   尽管由于疫情管控、交通阻断、供应链开工有限等原因,翼菲自动化自己产能也没有完全恢复,但他们已经跟当地政府申请了提前开工,并安排相关人员加班加点的赶制口罩自动包装设备。第一批10余套设备可以在一周内完工并发到客户工厂。    “即使我们企业自身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影响,我们还是会尽全力协助其他企业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张赛说。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CV联系工业机器人企业采访的过程中,有几家企业曾称,自动化设备在口罩生产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自己公司也并没有深入参与中。    如此看来,口罩自动化生产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能够改造这个行业的人还是少数。    另一个事实是,虽然这些参与到口罩生产线改造的工业机器人厂商正在解决部分地区口罩短缺的问题,但是对于医疗一线所需的防护服和护目镜等产品,受访企业都没有涉及到。    不同于商用机器人在疫情区应用,并可获得市场认可,进而增加订单。工业机器人厂商则面临着按时交付的难题。    不少业内人士包括工业机器人公司管理层对CV智识表示,工业机器人公司现在并不缺少订单,主要担心的是交付的问题。由于环境的影响不能按时返工,会导致整个生产受到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疫情对全行业都是个重大打击,企业无法开工,配套无法供给,客户的订单无法实施,交通受阻,也无法方便的出差去接触客户,同时租金、人工还都要支出,很多现金储备不足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即使复工之后,交通、防疫等原因也会使得供应链的运转效率低下,影响产品交付。   未来:长期利好、医疗成落地热点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场突发的疫情,既加速了“机器换人”的发展,也暴露了行业发展问题。   关键是疫情过后,机器人行业能否经受更多用户更长期的检验?   “这种担忧是有的。但是好在,机器人从协助人到替代人这个大的趋势一直存在,这次疫情的发生只是把原来我们认为一两年之后才出现的需求点提前了,这属于正当的高峰时间,疫情过去之后,行业有所回落也正常,但整个大的趋势一定是随着时间推进而向前推进的。”张克军乐观地表示。   张克军的乐观,在行业内并不少见,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行业趋“好”。   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近年来,“招不到人”一直是工厂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   杨安明称,长三角、珠三角都面临着这个问题,甚至包括现在一些三线城市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工业机械的应用,其实一直都是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但是在2019年因为受到行业环境的问题以及5G带来的这种观望态度,5G在2019年上半年还不是特别明朗。所以工业机器人在工业领域里面的应用其实是下降的。特别像四大家族,比如说ABB,FUNAC,KUKA,YASKAWA这是机器人四大家族,基本上在中国市场的下降率基本上都最少的下降20%,最多的可能下降50%。   2020年,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情况应该会得到改变。   首先从“省人”的角度,2020年比2019年可能有更大的人力的缺口。而这就要求企业去部署工业机器人,去部署更先进的自动化的设备。   另一方面,张赛也谈到,这次疫情也会使大家,特别是生产企业进一步认识到机器人自动化的重要性。   在这种特殊时刻,没有哪个企业主愿意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还要养着大批的工人,而且也不愿由于人的原因,使得自己的企业产能不足,机器人自动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商用机器人部分,“疫情结束后,医疗场景的服务机器人会持续的得到关注。针对于消毒和药品配送,很可能会让医院新增相应的就诊、服务和业务流程,因此对于上述的消毒和医疗耗材/药品配送这类场景而言,不再是单纯的机器替代人,很可能会让机器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标准装配。”国科嘉和丁润强表示。   面对变化,企业侧也已经开始准备调整业务重心。   “原本我们的业务是计划在写字楼、大型超市发力,医院开始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重心,但现在根据市场需求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在调整往这方面发力。”秦宝星表示。   李通也表示,“未来会针对医疗场景做系统化的研究和提升,然后推出一系列针对医疗的设备。”   医疗场景之外,“疫情结束后配送机器人的需求很有可能将持续增加,拓展新的客户渠道和使用场景。”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表示。   秦宝星和他的团队也看到了消毒机器人之外更大的市场,“往日里我们不只做机器人,还做以安防和配送为主的机器人解决方案,但其实并不肯定安防行业会以什么节奏发展。疫情发生后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安防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的需求这么大,所以对于机器人解决方案的投入也会相应增大。”   颠簸大势中,机遇和问题同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复杂,但趋势也锐不可挡。

    2022年8月14日
    138 Views
  • 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原标题:Boston Dynamics Robot Dog Goes on Patrol at Norwegian Oil Rig) 网易科技讯 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地时间周二挪威石油生产商Aker BP推出了第一个拥有员工编号的机器人Spot。该机器人由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将于今年开始在位于挪威海Skarv油田的Aker BP公司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上巡逻,测试机器人进行检查、检测碳氢化合物泄漏、收集数据和生成报告的能力。 周二,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资本市场日活动上,Aker BP石油公司在展示这款机器人时说,其目标是让海上作业更安全、更高效。该公司正寻求成为石油行业数字化的领跑者。Aker BP石油公司将与石油公司的主要所有者Aker ASA旗下软件公司Cognite AS一起进行测试。 Aker BP石油公司负责运营的高级副总裁Kjetel Digre在一次采访中说:“这些东西永远不会累,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公司首席执行官卡尔·约翰尼·赫斯维克(Karl Johnny Hersvik)表示,他“非常确信”Spot不会是最后一个拿到员工号码的机器人。 周二,在一个遥控装置的引导下,Spot机器人走到活动的舞台上。当被问及是否在观众中发现了不该出现的人时,这只机器狗点了点头,但不清楚谁是不该出现的人。(辰辰)

    2022年8月14日
    128 Views